海陆丰红色培训首页 > 红色海陆丰 > 海陆丰红色故事 > 海陆丰红色故事【8】隐姓埋名三十载 家国情怀铸蛟龙——“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海陆丰红色故事【8】隐姓埋名三十载 家国情怀铸蛟龙——“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07 2024-09

16:37

分享
来源:作者:

9527af678cbc42908f0e7cac5a060471



相信大家都记得,第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2017年11月17日上午9时30分,600多名代表准备合影留念,当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两位老人站在他的身后时,他马上拉开前排的凳子,邀请这两位老人坐在自己的身边。这一举动,使在场的人暖心,也使全国人民暖心。受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坐在身边的两位老人,一位叫黄大发,另一位就是我们汕尾人。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什么能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器重?这可有着不同一般的来历。

广东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田墘镇,是一个沿海乡村圩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1926年3月24日,在这个圩镇上的一所民医诊所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新生儿的名字叫黄绍强。他的父亲叫黄义林,又名黄树榖(号育黎),是这个诊所的主人;母亲叫曾慎其,他们都是当时汕尾境内的知名医生、好医生。这个“黄绍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坐在身边的人。只是他现在已是90多岁高龄了,名字也不是黄绍强,而是黄旭华。

黄绍强是黄旭华,黄旭华就是黄绍强,为什么?这就得从黄绍强改名说开来。

黄绍强生下来就惹人喜欢。他不怕生人,见人就露笑,漂亮的脸庞,经常迎接着亲人们的热吻;他动静分明,很喜欢听大人讲话,听着听着,有时会发岀笑声,有时会处于沉默;他的动手能力强,三四岁时,父母说过的话、教过的诗词都会默念;他做事认真,想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好;他对贫苦人家很有同情心,尽管父母已把医疗费和药费算到最低,但他还是会说,“收少一点吧,你看他多可怜。”

黄绍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使父母感到宽慰。父亲还常用清代徐廷祚的“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学医不可”的名言来教导小绍强,认定他就是黄家“仁术济人”的继承人。

田墘树基小学是在田墘知名人士游子干先生的倡议下,在黄绍强的祖父等乡贤的带动下,集资于1919年建成的。黄绍强在这里读完初小(一至三年级)后,转到汕尾作玑中学附小读完小学。

1937年,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中华国土。汕尾沿海学校被迫停办。黄绍强未能顺利转入中学学习,辍学在家,期间他参加田墘民间抗日宣传队。1938年2月3日,听从父母安排,黄绍强随大哥黄绍忠(后改名黄誊)前往广东揭阳山区五经富镇的聿怀中学读初中。期间他参加抗日宣传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在聿怀中学肄业的黄绍强还想继续读书,因战事着紧,到处受阻,他发岀了“祖国这么大,为什么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的感叹。“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1941年初夏,黄绍强跋山涉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兴宁、韶关、坪石、湘南等地,于8月初到达桂林,经过考试,进入桂林中学高三(5)班就读。颠沛流离的求学经历,在日寇蹂躏下沿途凄凉景况的所见所闻,使黄绍强深深感悟到“国弱受人欺”的道理,他毅然改变了小时候当医生、治病救人的愿望,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也就在这个时候,他自己把名字由“黄绍强”改为“黄旭华”,寓意“旭日中华”。

1944年,改名后的黄旭华,于桂林中学仓促毕业后几经辗转到了重庆,入读位于重庆江津白沙镇的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容战区流亡学生开办的大学特设专修班。后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接着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

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黄旭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不仅在学知识上下足功夫,更主动积极地参加革命活动。他在于锡堃的介绍下,与厉良辅、蒋励君等加入进步社团“山茶社”,以文艺形式宣传先进思想、开展革命活动;他领导学校歌咏队,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48年,在“山茶社”开始接触《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等毛泽东著作,奠定了革命理论基础。1949年,“山茶社”改名为“晨社”,黄旭华任第一任社长。他爱校如家,积极参加护校等活动。进步的思想、岀色的表现,使他成为中共地下党的培养对象。1949年初他成为中共预备党员,1950年4月20日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49年,黄旭华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系,参加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学习后,先后在上海军管会(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港务局团委等单位工作。他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表现突出、成绩优秀,是革命的好苗子。1956年与同事李世英相爱结婚,家庭美满。在当时,这是令人羡慕的。可从1957年开始,黄旭华却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了。

“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这是在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时,领导对黄旭华的要求。黄旭华当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我能承受。在大学时我经受过地下党组织严格的纪律性、组织性的锻炼和考验,相比之下,隐姓埋名算什么?”

1987年2月10日,上海《文汇月刊》刊登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黄旭华把报刊寄给老家的母亲。但因保密需要,全文未提及黄旭华的名字。母亲看到文章,开始还半信半疑,但看到儿媳妇的名字时,老人家泪流满面,高兴地告诉大家:“旭华还在!我儿子旭华还在!”

从1957年到1987年,整整30年。这30年,黄旭华老家的亲人们是怎么过的呢?老母亲病了,旭华没有回家;父亲病危,旭华没有回家;父亲弥留之际,还问身旁的人:“旭华还没回来?他究竟是在做什么?”父亲去世,旭华还是没有回来。

黄旭华30年没回老家,引起了家乡人的多种猜测,“一个贤人、孝子,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大家心头的疑团久久不能散去。

该提到的还是他的老母亲。当年,她把黄旭华送到路口,含泪叮咛:“过去颠沛流离,如今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黄旭华满口答应。“失联”以后,她在人们面前总是淡定、点头。可有谁知,多少个黄昏,她呆立,她流泪,她的眼睛凝望着远方……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是这位被千万人称为“慈娘医生”的母亲?

黄旭华说过,“我很爱我的母亲、妻子和女儿,我很爱她们。”可他却与亲人失联整整30年啊!这30年,他在做什么?

他在做一件“无中生有”、惊天动地的大事!

20世纪中叶,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建造核潜艇的设想,希望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却遭到对方的拒绝。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这样,中国研造核潜艇的“09”工程启动了。天降大任,黄旭华被秘密召集进京,参加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设计工作,直到后来当上总设计师。

当时,黄旭华和他的战友们手头上一点关于核潜艇的现成资料都没有。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他们团结战斗,攻关克难。在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终于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核潜艇深潜试验成功之时,黄旭华即兴挥毫作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亲。此时,母亲年已93岁。母子相见,无语凝噎,此情此景,令人震撼。慈祥的母亲,第一句话就是:“儿子,回来就好!”黄旭华对大家说,我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母亲,这位慈祥的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只是微笑着点头、点头。

此后,黄旭华多次参加核潜艇的建造工程,且取得巨大成功。他至今还战斗在这一战线上,老骥伏枥,无怨无悔,壮志凌云。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无中生有”,为中国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多次获奖,被评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黄旭华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荣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撰写的颁奖词是:“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这首颁奖词,是黄旭华的真实写照!

致敬,黄旭华!


cache
Processed in 0.008411 Second.